探“紫色名片” 鉴贺兰文脉
8月12日,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国—阿拉伯青少年创客营)的营员们走进志辉源石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银川贺兰山漫葡小镇,在醇香与艺术的交融中,感受宁夏“紫色名片”的独特魅力与贺兰山文化的千年脉络,践行“一带一路”文化互鉴与科技共享理念。
探秘科技酿造之旅
“宁夏的葡萄酒能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不仅靠独特的风土,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志辉源石基地的讲解员向营员们介绍道。在葡萄种植园里,营员们仔细观察葡萄藤的生长状态,聆听技术人员讲解如何利用黄河水资源进行精准滴灌,“每一株葡萄的用水量都由智能系统调控,既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又保证了果实品质,这就是科技让农业更高效的体现。”
走进地下酒窖,橡木桶散发的醇香扑面而来。营员们依次参观发酵罐、灌装车间,了解从葡萄压榨到陈酿的全过程。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胡迈拉·阿菲法艾拉好奇地问:“这些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的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她在笔记本上写道:“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让宁夏葡萄酒有了自己的特色。”
据介绍,安排此次参观旨在让营员们了解宁夏如何将地域特色与科技创新结合,打造“紫色名片”品牌。通过实地体验,营员们不仅学习了葡萄酒酿造的科学知识,更理解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中的实践——如何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宁夏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中探索出的独特经验,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在特色产业升级方面提供了借鉴。
互鉴多元文化舞台
当日傍晚,营员们来到银川贺兰山漫葡小镇。在天籁艺术村,他们被墙上的涂鸦艺术与传统岩画元素结合的作品吸引;在大象艺术公社,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技艺,营员们纷纷上手体验,用剪刀剪出自己国家的标志性图案。
“漫葡小镇就像一个文化融合的舞台,这里既有贺兰山的远古印记,也有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小镇文化专员说。在“漫葡小镇剧场”,一场融合了宁夏民歌与阿拉伯乐器的表演让营员们掌声不断。来自埃及的教师 阿雅·埃尔胡利 感叹:“音乐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这种交流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跨越国界成长印记
活动中,营员们或用相机记录葡萄滴灌系统的细节,或在非遗体验时与同伴分享本国的传统工艺,讨论热烈而深入。来自俄罗斯的学生切尔诺维奇·扎哈尔说:“我以前只知道中国的长城和熊猫,今天才发现宁夏有这么多独特的东西——用科技种葡萄,用艺术讲历史,这让我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近年来,宁夏科协持续整合优质科普资源,积极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搭建更多优质平台。此次创客营活动是面向“一带一路”国家青少年和科技教师开展的一项重要科技人文交流活动,是加强我区青少年与“一带一路”国家青少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紫色名片”的科技与文化融合、“漫葡小镇”的传统与现代碰撞,营员们不仅学到了生态农业、文化创新的知识,更在跨文化交流中培养了包容与协作的精神,为共建“一带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宁夏科技馆供稿